明朝的“朝天女”是干什么的?

  • 明朝的“朝天女”是干什么的?已关闭评论
  • A+
所属分类:历史百科

  明朝的“朝天女”是干什么的?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。

  “朝天女”这个名字听起来是沐浴皇恩以及荣华富贵的一群人,然而其实背后却是一群给明朝帝王殉葬的苦命宫廷女子们。

明朝的“朝天女”是干什么的?

  所谓殉葬制度是一种古老的习俗,早在奴隶社会时期,用奴隶殉葬成为一种制度,殉葬制度到了殷商时期最为鼎盛,战国时期,曾经一度废止殉葬制度,到秦统一六国以后,秦始皇死后,却再次发生了大规模的生殉事件。

  西汉初年,殉葬制度正式被废除,汉代以后,上至宫廷、下至民间,殉葬现象虽然不乏记载,但是终究属于零星发生,制度性的殉葬已经不复存在。

  但是殉葬这一惨绝人寰的制度,在时隔千年以后,在明代却又死灰复燃,明朝初期,再次出现嫔妃殉葬的制度,明太祖、明成祖、明仁宗、明宣宗和景帝时期,殉葬成为皇室的惯例。

  明洪武三十一年,明太祖朱元璋驾崩,共有40位妃嫔殉葬,除了两个死在太祖之前,其余38人都是殉葬而死,在以后的70年中,这种野蛮的制度又被朱元璋的后代子孙所效仿,制造了大量悲剧。

  根据《李朝实录》记载,明初被迫殉葬的宫妃人数分别为:明太祖朱元璋38人,明成祖朱棣30人,明仁宗朱高炽5人,明宣宗朱瞻基11人。

  根据史料所列举的殉葬宫妃,有事迹可考者非常少,估计多数是未生育的一般妃嫔和宫女,地位较高或者有子女的占少数。

  《李朝世宗庄宪大王实录一》对成祖从殉诸妃的从殉过程记载较详:

  甲辰(李朝世宗六年, 明永乐二十二年) 十月戊午, “使臣言: 前后选献韩氏等女, 皆殉大行皇帝,一及帝之崩, 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。

  从这条史料可以看出,永乐二十二年十月,三十余人为明成祖殉葬,朝鲜李朝选送明朝的宫妃,大多都逃脱不了从殉的命运,为朱棣殉葬的宫妃中,至少有两位是朝鲜女性,一位是宫女韩氏,另一位是美人崔氏。

  《李朝实录》还特别记载了一名朝鲜进献女子韩氏的最后时刻,吃罢最后一顿饭,太监赶宫人进殿,韩氏突然跪爬到坐在殿外与她们“辞决”的明仁宗面前,痛哭失声。

  韩氏苦苦哀求明仁宗放她回国,并饶她一命回国侍奉老母亲,明仁宗一声不吭,不为所动,太监上前,把韩氏拖进殿内。

  从朝鲜跟来的乳母也站在殿外,和她道别,当韩氏站立在小木床上,将要把头伸进绳套的刹那间,猛地回首呼唤自己的乳母,喊道:“娘,吾去!娘,吾去!”其凄惨之状、悲恸之声,连监刑的官吏都潸然泪下。

  韩氏话音刚落,太监将其头颅强行按进绳套中,抽掉脚下的小木床,韩氏挣扎几下,转眼之间,命赴黄泉,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就这样香消玉殒了。

  明仁宗朱高炽有5名妃嫔陪葬,殉葬的五位妃子中,为首的郭氏生前本就是贵妃,又生育了皇子三人,她依然从殉而死,这是非常罕见的,算是明朝从殉宫妃中徽号最高的一人,郭贵妃殉葬,可能是自愿的,但也不能排除是宫廷斗争的结果。

  明宣宗朱瞻基的景陵则有10名妃嫔殉葬,在明宣宗所殉葬的10位妃子中,仅仅只有一人生前为妃,死后才追封为贵妃,其余生前大约都是宫女。

  殉葬的妃嫔,往往都是宫廷中无依无靠的弱势群体,在封建专制的封建王朝,妃嫔以及宫女在皇帝看来,就是他们私属物品,皇帝对她们有生杀予夺的权力。

  因此在皇帝死后,宫妃们出于某种身后的考虑(如追谥或遗属的优恤等),与其被迫殉葬,不如“自愿”从殉。

  明代殉葬的方式主要是自缢和绝食,大多是先吊死,然后再装殓入棺从葬,一般从殉的宫妃们殉死以后,朝廷会按照她们生前的不同身份,发给不同质料的棺木装殓,然后按照顺序埋入所殉葬的皇陵中。

  殉葬的具体过程并没有在正史中记载,不过朝鲜《李朝实录》中详细地记载了给明成祖殉葬的妃嫔集体殉葬的过程。

  被挑选出来殉葬的宫女妃嫔,在集体殉葬那天,一般会在宫内摆设宴席,请她们盛装打扮以后赴宴,可想而知,再好的盛宴恐怕也难使这些行将结束青春和生命的女人下咽,只听得哭声响彻大殿。

  吃完饭以后,她们被便被带到指定的殿内,殿内放上多张“小木床”,看到这个情景,一时之间,宫人“哭声镇殿阁”,有呼唤爹娘的,有喊老天的,还有些直接晕倒在地,晕倒的,被人抬着送到绳结中勒死。

  那些清醒的即将赴死的妃嫔被命令站到木床上去,她们的头顶已经准备好绳子,将头伸进预先拴好的绳套中,随后太监撤去木床,那些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告别尘世,芳魂远去了。

  从上述记载可见,这种集体殉葬的场面极其森然可怖,情状至为凄惨。为了掩人耳目,表彰殉葬宫妃的行为,也对殉葬女性有所补偿。

  继承皇位的新皇帝常常采用加封和追谥的办法来安慰殉葬者的亲人,新皇要为先帝的从殉宫妃追赠谥号,并称为“皇庶母”。

  明宣宗皇帝朱瞻基殉葬的宫女何氏、赵氏等十人,就分别追封为妃嫔并加谥号,殉葬的宫妃们不仅自身可以获得谥号,就连她们的家人遗属,还能得到一些优恤。

  《明史?后妃传》记载:“太祖崩,宫人多从死者。建文、永乐时,相继优恤。若张凤、李衡、赵福、张璧、汪宾诸家,皆自锦衣卫所试百户、散骑带刀舍人进千百户,带俸世袭,人谓之“太祖朝天女户”。

  明太祖驾崩以后,殉葬的宫妃三十八人,被抚恤的遗属为世袭锦衣卫千百户,得到世袭职务的,都是些殉葬女性的父亲或兄弟,他们的身份是“朝天女户”。

  然而得到抚恤的也只有史料所记载的五家而已,其他的大约是由于殉葬宫妃“不知何许人也”,而从未得到优恤。

  被抚恤的“明太祖朝天女户”,所受的这种优待究竟持续多久,明代史料中并没有记载,估计也没有实行多长时间,可能仅限于建文和永乐年间,所谓“世袭”,实属虚文。

  对未被封谥的宫女,朝廷实录中大多不记载她们的名字和生前的只言片语,以至于后人无法得知其本来面目。

  当然也有例外,明朝史料中有记载,在明朝众多被迫殉葬的宫妃中,其中有一位最令人惋惜,她就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妃子郭爱。

  郭爱出生于凤阳的一个书香门第,天真美丽、聪颖而有文采,十四岁的时候被选入宫中为明宣宗妃子,然而在她进宫刚二十天,对紫禁城的一切尚未熟悉,就传来了明宣宗驾崩的消息,而且她已经被指定为殉葬者。

  旨意传来,这位豆蔻年华、活泼可爱的少女悲痛欲绝。在接到圣旨以后,郭爱明知自己将死,但却无法抗争,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她满怀悲愤和哀怨,仿照楚辞写了绝命书:

  “修短有数兮,不足较也。生而如梦兮,死则觉也。先吾亲而归兮,惭余之失孝也。心凄凄而不能已兮,是则可悼也。”

  郭爱的“绝命书”,饱含血泪,给世间留下了一曲深宫冤魂的千古绝唱,同时也算是唤醒了朱祁镇的良知,在明朝皇帝中,朱祁镇是公认的在政治上没有建树的皇帝,可到他临终前却做了一个决定:从他开始,废除人殉制度。

  天顺八年正月十六日,患病的朱祁镇草拟遗诏,对皇太子说道:“自高皇帝以来,但逢帝崩,总要后宫多人殉葬,朕不忍着这样做,朕死后不要殉葬,你要记住,今后也不能再有这样的事情!”

  朱祁镇之所以能做出如此英明的决定,有两个特殊的原因,一是因为朱祁镇是一个历遭忧患的皇帝,曾经遭受过土木堡之变,又被景帝软禁多年,更重感情。

  第二个原因是朱祁镇和自己的皇后钱皇后感情非常深,钱皇后在朱祁镇兵败被俘以后,耗尽钱财,日夜哭泣,导致腿部和眼睛受损,朱祁镇被软禁时,钱皇后也陪伴他度过了艰难时光,他对自己的皇后感情很深。

  朱祁镇是担心自己死后,后宫中有人效仿先例逼迫钱皇后自杀殉葬,可以说,朱祁镇结束殉葬制度,一个最直接的目的是保护自己的皇后。

  不论如何,朱祁镇下令废除了殉葬制度,这项决定顺应天理人心,受到万民欢迎,朱祁镇虽然没有先辈们那么伟大的成就,后世史学家却对他这项举动不吝赞美之词。

  明英宗朱祁镇结束殉葬制度,这既减少了一批食租衣禄的“朝天女户”,也解脱了一批“随龙驭上宾”弱女子的悲惨命运。

  朱祁镇只此一举,就给他帝王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,他的继任皇帝明宪宗临终前也再一次强调不要殉葬,以表示对先帝决定的尊重。

  这两代皇帝的坚持执行,终于给明初以来的人殉制度画上了句号。那些个曾千娇百媚被迫殉葬的女子,也于历史的洪荒中,被紫禁城的风沙逐渐湮没。

  

杂谈社